当地时间6月20日,欧盟宣布实施《国际采购工具》(IPI)措施,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欧盟政府采购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之外,并要求中标项目中来自中国的产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过50%。该措施涉及口罩、影像设备等多类医疗产品,有效期五年并可延长。这是欧盟2022年通过IPI以来发布的首个禁令,标志着中欧经贸关系进入新的摩擦阶段。
欧盟的限制政策已引发金融市场连锁反应。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股价可能会面临短期下行压力,部分企业股价有所表现,如蓝帆医疗走出“三连阳”。投资者担忧其在欧盟市场的销售前景。而欧盟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则因竞争压力减轻出现股价上涨。不过,迈瑞医疗、联影医疗等龙头企业表示,由于业务模式差异和本地化布局,实际影响有限。
市场风险偏好明显下降,资金加速流向保守资产。2024年中国对欧盟27国医疗器械出口额占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18%,新规可能导致全球医疗产业链重构。部分中国企业已启动供应链调整,通过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应对挑战。
欧盟声称此举是对中国“歧视”欧企的回应,但中国商务部指出,这是“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”。欧盟中国商会警告,此举将冲击中欧医疗领域多年积累的互信基础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政策恰逢美国加强对华技术封锁,被视为欧美协调对华经济施压的组成部分。
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于6月3日(当地时间)下午在法国巴黎出席世贸组织小型部长会议期间,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了会谈,双方就中欧经贸合作中的紧迫重要议题展开了专注、坦诚且深入的交流。分析认为,这可能导致WTO框架下的贸易争端,并影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程。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加速开拓东南亚、拉美等新兴市场,以降低对欧盟市场的依赖。
短期来看,欧盟市场门槛提高将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。但长期而言,这可能倒逼行业技术升级。部分企业已通过在欧盟设立研发中心和工厂规避限制。
国内医疗设备采购政策也在同步调整,多地医院提高国产设备采购比例。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1.2万亿元,内需市场成为重要缓冲。行业专家指出,这次贸易摩擦或将加速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自主创新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