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7日,商务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《中国(江苏)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》(商自贸发〔2025〕162号),该文件已于8月25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。方案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制度创新,提出7大方面共18项重点任务,涵盖研发创新、审评审批、生产流通、采购使用、金融支持、数据跨境及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。目标明确:到2030年,将江苏自贸试验区打造为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,在大分子生物药、细胞和基因治疗、创新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。
这次的《方案》不是零敲碎打,而是全链条的集成式改革。我们看到,政策重点支持生物制品、医疗器械、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协同发展。研发端强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尤其鼓励企业在细胞和基因治疗、AI医疗器械、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。同时推动健康医疗数据共享,试点区域伦理审查互认,降低临床研究门槛——这可是实打实的“减负”。
生产流通方面也有硬招。比如探索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,支持连续制造等先进工艺,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通关便利化也上了新台阶: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医疗器械可免贴中文标签,按目标国要求贴外文标签,出口灵活性大大增强。更关键的是,研发用物品进口“白名单”制度将进一步扩围,高风险特殊物品入境的联合监管机制也将优化,企业“卡脖子”的进口难题有望缓解。
使用端同样发力。方案提出探索创新药械优先使用机制,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药尽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,并优化挂网流程。医疗服务层面,试点购买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服务,还将门诊诊查等现有价格项目适用范围拓展至AI辅助诊断场景。这和当前AI+医疗的趋势完全对得上。像盈康生命已在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完成23例脑起搏器植入术(DBS),并引入“方向电极”技术;祥生医疗则推出了乳腺AI超声机器人系统,实现从筛查到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。
中国生物医药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。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26日,年内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2个,累计达367个,覆盖医用机器人、高端影像、AI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。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能谱CT(uCT Ultima)于8月25日获批上市,全球首款商业化光子CT落地,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资本市场也持续升温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高达484.48亿美元,国际化步伐加快。百济神州上半年营收175.18亿元,同比增长46.0%,归母净利润4.50亿元,迎来上市以来首个盈利半年报;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达95.61亿元,占总营收比重超六成。医疗器械领域同样亮眼:归创通桥营收4.82亿元,同比增长31.7%;净利润1.21亿元,同比大增76.0%。永顺生物、康华生物、科兴生物在兽用和人用疫苗赛道也实现稳健增长。
沃特世、安捷伦、赛默飞等科学仪器厂商持续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,提升研发效率。国家医保局7月启动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,明确向创新药倾斜,进一步提振行业信心。脑机接口、AI辅助诊断、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方向获得政策加持,多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,预计到2030年形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。
截至2025年8月27日19:20,生物制品板块报1178.54元,跌3.04%;医疗器械板块报11084.47元,跌2.21%;医疗服务板块报1305.60元,跌2.67%。整体回调中,部分个股逆势上涨。奥美医疗(002950)涨10.04%,换手率9.66%;迪安诊断(300244)涨5.81%,换手率16.22%;南模生物(688265)涨8.34%,迈威生物-U(688062)涨6.07%,新产业(300832)涨3.38%。这些企业集中在体外诊断、基因检测、CRO服务等高成长性赛道,说明市场仍在用脚投票——技术真、临床价值实,就能扛住波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