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研究编制的《“十五五”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》核心内容聚焦技术创新、产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,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,并通过政策引导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规划核心内容
1. 技术路线聚焦全固态电池
规划将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,支持硫化物、氧化物等多种电解质路线的研发和产业化。工信部明确提出,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全固态电池基础研究,并推动相关标准体系建设,如《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单体规格尺寸》团体标准已立项,统一电芯外形尺寸和公差,为量产奠定基础。
2. 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,引导差异化布局
针对当前锂电池产能过剩(2025年预计产能4800GWh,需求仅1200GWh),规划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例如,鼓励东部地区聚焦高端材料和设备研发,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前驱体和回收体系。
3. 推动储能与新兴应用场景拓展
规划将新型储能列为重点领域,目标到2030年装机规模达2.5-3亿千瓦,并支持固态电池在低空飞行器、人形机器人、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的应用。例如,亿纬锂能的“龙泉二号”全固态电池已下线,主打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场景。
4. 强化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合作
规划鼓励国内企业联合出海,参与全球绿色能源治理,并推动“芯片+材料+设备”全产业链协同创新。例如,芯培森的APU芯片通过原子级计算加速固态电池材料研发,已与道氏技术等企业合作落地。
二、利好的固态电池相关股票
(一)电池制造企业
1. 宁德时代(300750.SZ)
全球动力电池龙头,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,能量密度目标400Wh/kg,并在硫化物和凝聚态电池双线布局。其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已通过新国标认证,未来有望与固态电池形成互补。
2. 国轩高科(002074.SZ)
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贯通,良品率达90%,“金石电池”通过200℃热箱测试,获大众MEB+平台认证,计划2026年量产。
3. 亿纬锂能(300014.SZ)
“龙泉二号”全固态电池下线,能量密度300Wh/kg,主要面向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,成都量产基地一期将于2025年底建成。
(二)材料供应商
1. 道氏技术(300409.SZ)
自主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导率达1mS/cm,已实现100克量级稳定生产,并与头部电池厂联合测试;硅碳负极项目首期投资1.5亿元,计划2025年量产。其参股公司芯培森的APU芯片为材料研发提供算力支持,加速迭代周期。
2. 当升科技(300073.SZ)
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(Ni≥95%超高镍)已吨级出货,循环寿命超2500次,并完成氧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建设。
3. 容百科技(688005.SH)
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预计2025年四季度竣工,高镍/超高镍正极材料可满足400Wh/kg电芯开发需求,富锂锰基材料已有百公斤级出货。
(三)设备与系统集成商
1. 先导智能(300450.SZ)
全球唯一能提供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的企业,设备覆盖干法电极、电解质膜复合、叠片等核心环节,已向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交付设备,并与宝马、奔驰合作。其整线方案减少15%工序,成本降低30%,良率超90%。
2. 德新科技(603032.SH)
为清陶能源等企业提供固态电池生产模具,控股子公司汉普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精密减速器和电机。
三、利空的相关股票
1. 传统液态锂电池厂商
规划明确推动产业向固态化转型,低技术产能(如能量密度低于200Wh/kg的磷酸铁锂电池)将面临淘汰压力。例如,部分中小厂商因无法承担技术升级成本,可能在产能出清中退出市场。
2. 依赖液态电池材料的供应商
电解液、隔膜等传统材料需求增速可能放缓。例如,六氟磷酸锂(液态电池电解质)价格已从2022年高点下跌超80%,未来竞争将更激烈。
3. 缺乏技术储备的设备商
固态电池生产工艺(如干法电极、等静压)与液态电池差异显著,未及时转型的设备厂商可能失去订单。例如,部分仅能提供传统湿法涂布设备的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萎缩风险。
四、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
1. 核心逻辑
政策驱动:规划通过补贴、标准制定等方式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,技术领先企业将优先受益。
技术迭代: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优势显著,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超600GWh,渗透率达10%。
新兴场景: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旺盛,为固态电池打开增量空间。
2. 风险提示
技术瓶颈:硫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差、成本高(当前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-5倍),量产时间可能延迟至2030年后。
产能过剩:2025年锂电池产能利用率预计仅25%,行业整合加速,部分企业可能面临亏损。
竞争加剧:头部企业加速扩产,中小厂商生存空间压缩,需警惕价格战风险。
综上,《“十五五”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》将推动电池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,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(如宁德时代、道氏技术、先导智能)和设备商有望成为主要受益者,而传统液态电池相关企业需加速转型以应对行业变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