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永好和上海孩子的午餐生意从养猪到校餐:
新希望的资本迷宫与家长的困境2025年的夏秋之交,开学季,上海校园午餐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起来。家长们纷纷抱怨餐饮难吃、油腻,甚至存在食品安全隐患。投诉最多的供应商绿捷,覆盖全市500多所学校,日供餐量超50万份。当媒体深挖绿捷背景时,一条隐秘的股权链条浮现:绿捷的实控方是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,其核心来自厚生投资,而厚生投资负责人王航同时出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。绿捷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。新希望,这个名字就要耳熟得多。刘永好,这位四川首富、新希望集团创始人,他的商业版图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延伸到了上海学生的餐桌。对于年1400亿营收的新希望来说,校园配餐市场规模不过15亿,可说是微乎其微。为什么要通过如此复杂的股权安排进入这个“小生意”?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节点:2023年新希望养猪业务巨亏,股价大跌,传统主业面临困境。与此同时,绿捷却在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加速扩张,屡屡中标。从饲料大王到学生餐桌,这个跨度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?被低估的“小生意”:校园配餐的财务密码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年规模仅15亿元,对年营收1400亿的新希望来说,这似乎是个看不上的小生意。但仔细算账,结论完全相反。绿捷服务50万学生,家长们通常提前一个月缴费,每人预付400元,公司账上常年躺着2亿元。这些钱不用付利息,光理财收益一年就有600万。真正的利润来自成本控制。业内人士透露,原材料和半成品由绿捷提供给中央厨房,中央厨房做一份午餐,食材成本3-4元,人工1.5元,配送1.5元,加上其他最多10元。但收费15-25元,毛利率最低33%,静安区那些25元的午餐,毛利润率可能超过60%。绿捷2024年末员工1567人,服务50万学生,人均服务约320名学生,这种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了成本。当然这在餐饮也是正常的毛利率。“这个生意的妙处在于旱涝保收,”一位投资人分析,"经济好坏,孩子都要吃饭。家长再不满意,也不能让孩子饿着。政府还有补贴,供应商有返点。算下来,覆盖10万学生就能年赚3000-4000万。"绿捷的财务优势还体现在现金流上。学校配餐是预付费模式,没有应收账款风险。对比新希望主业——饲料业务要给养殖户赊账,养猪要等出栏才能回款,资金占用巨大。2023年12月,公司发布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,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3.5亿元,其中22.04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债务,显示出资金压力之大。而校餐业务的现金流可以立即改善财务状况。更妙的是,学校配餐几乎是“终身客户”——接触过学校招投标或者哪怕只是在学校生活过应该都对此深有体会——换供应商要重新招标,家长要开会,教育局要审批,麻烦到没人愿意折腾。绿捷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(前身为1999年创立的上海绿捷快餐有限公司),学校数量从几十所增长到500多所,几乎没丢过客户。绿捷的中标能力则足够惊人——仅8月就拿下22所学校,这种"批量中标"在竞争性招标中极其罕见。一旦占据市场,竞争对手很难进入。家长们愤怒到“集体请愿让西贝预制菜进校园”,足见更换供应商之难。新希望的算盘打得更精。2021年-2023年,新希望扣非净利润分别为-79.21亿元、-8.93亿元、-46.08亿元,三年内亏损金额高达135亿元。集团2023年养猪业务面临巨大困境,新希望全年出栏生猪1768万头,同比增长21%,稳居全国第三,但价格暴跌导致巨亏。50万份午餐每年需要数千吨肉类,虽然量不算太大,但这是个稳定的消化渠道。更重要的是定价——内部采购可以灵活调节价格,把利润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间腾挪。对比新希望主业的惨淡——2024年上半年,新希望净亏损达到12.17亿元,亏损金额在上市养殖企业中位列第一,股价跌去70%、市值蒸发千亿,校餐这门小生意简直是避风港。在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下,任何稳定的现金流业务都弥足珍贵。问题是,这么好的生意,刘永好为什么不直接做?资本迷宫:绕道香港的股权游戏据财新报道,绿捷在屡遭投诉的情况下屡屡中标,已经引发了公众对“绿捷存在强大背景”的猜测。绿捷的股权结构极其复杂:其为港澳台法人独资,唯一股东是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,成立于2018年4月20日。这家香港公司的三名董事张天笠、王航、陈云仪,同时在厚生投资任职。其中王航是北京厚生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,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,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,这两家自然都与刘永好直接相关。网上爆料出了如下的股权结构:这种离岸架构在中国企业中并不罕见,但用在校园配餐这个相对"小"的市场上,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从新加坡的Harford Global Limited,到香港、开曼、BVI,再到最终的上海绿捷,每一层都增加了追溯的难度。笔者无法核实图中的每一环节,但开曼群岛公司Kilcoy Global Foods(KGF)最近为在美股上市披露的资料,为我们展现了餐桌如何延伸到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本迷宫。根据KGF披露的F-1文件,董事会名单读起来像新希望集团的高管会议:王航,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;刘畅,新希望六和董事长、刘永好的女儿;张天笠,与王航共同创立厚生投资。这家即将在
纳斯达克上市的澳洲肉类公司,其实是中国农业巨头的海外布局。从Kilcoy到绿捷的连接点是厚生投资(Hosen Capital)。F-1文件显示,2010年,王航和张天笠共同创立了这家"专注于食品和消费领域的领先私募股权公司"。财新的报道则揭示,香港公司GreenExpress Foods的三名董事——张天笠、王航、陈云仪,正是来自厚生投资。而GreenExpress Foods,正是上海绿捷的唯一股东。KGF董事会这种架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层层隔离。如果直接追查绿捷的股东,只能查到香港的GreenExpress Foods。即便深挖到厚生投资,它在法律上也是独立的私募基金,与新希望集团"没有关系"。但当我们看到基金的创始人同时担任新希望副董事长,当刘永好的女儿出现在被投公司董事会,这种"独立性"就成了一种法律游戏。绿捷的管理层与新希望的关系则更为直接。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、董事,现任金橡树投资控股(天津)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,而金橡树的唯一股东正是新希望六和。总经理葛均锋参股的上海易亨投资管理中心,95.25%的股份由新希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。董事董昕宇同样在金橡树任职。值得注意的是,F-1文件中KGF披露的其在威海与上海有直接业务,据笔者所查,其通过澳牱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了上海芸味食品有限公司,上海颐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,威海裕丰水产有限公司等,葛均锋均在其中担任高管。在威海是否会复制此模式,则留待后续考察。还有意思的是时间线。2014年9月,绿捷成立,创始人是张国华。这位能在6家上市公司(核能电力、
启明星辰、陕西建工、
氯碱化工、
苏泊尔、奕瑞电子)任职的人物,横跨核能、信息、建筑、化工、家电、电子多个行业。2018年9月,张国华退出,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接手。几乎同一时期,绿捷曾短暂控股品测检测——那家为上海500多所学校午餐做质量检测的公司,但很快又退出了。现在品测检测的股东变成了荀凤娣(80%)和张美华(20%)。根据爆料,张美华与张国华曾在已注销的上海协双、悦双等公司有密切联系,两人疑似亲属关系。如果属实,意味着食品供应和质量检测之间存在某种关联。这种复杂架构带来的客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:追溯困难、责任切割、监管规避。如果绿捷与新希望存在大量关联交易,通过这种架构可以避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。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,责任追究到香港公司就会遇到司法管辖的障碍。2020年4月,新希望集团进行了股权结构调整,新希望控股通过增资24亿元成为集团最大股东,持股75% 新希望集团股权架构大调整,刘永好女儿刘畅持股大幅下降。这次调整中,刘永好通过新希望控股间接控制了更多股权,而刘畅的直接持股比例从36.35%降至9.088%。这种"同一控制下的持股主体变化",实际上加强了通过离岸公司进行控制的便利性。无论动机如何,这种股权安排的结果是:一家服务上海50万学生的配餐公司,其实际控制权藏在层层迷雾之后。当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“集体请愿让西贝预制菜进校园”时,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追责。历史会记住的不是他赚了多少钱,而是他让多少孩子吃不好午饭。
郑重声明:用户在财富号/股吧/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视频、音频、数据及图表)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请勿相信代客理财、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,远离非法证券活动。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、公众号、微博、微信及QQ等信息,谨防上当受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