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日狂扫359亿港元!创纪录的南向资金都买了啥
腾讯控股资讯
2025-08-15 22:51:00
  • 点赞
  • 评论
  •   ♥  收藏
  • A
    分享到:
来源:第一财经 作者:王方然

  港股回调之际,南向资金却在加速涌入。

  8月15日,港股三大股指集体收跌,恒指跌0.98%,恒生科技指数跌0.59%,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跌0.98%。然而,市场调整并未阻挡南向资金的汹涌流入。截至收盘,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358.76亿港元,创历史最高单日净买入纪录,单日规模甚至超过8月前两周总和

  今年以来,南向资金持续加码港股,2025年累计净流入已突破9389亿元,仅用8个月便超越2024年全年总量,呈现爆发式增长。从配置策略看,内地资金采取“哑铃型”布局,一手抢筹高股息金融股,一手增持科技成长与医疗板块。数据显示,8月以来,金融、信息技术及医疗保健成为南向资金重点扫货方向,净买入额领跑各行业。

  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创纪录

  南向资金买入港股的节奏突然加快。wind数据显示,8月1日至8月14日,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额仅为330.55亿港元。但8月15日,仅1天时间内,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金额就达到358.76亿港元,创历史最高单日净买入纪录。其中盈富基金、恒生中国企业、南方恒生科技净买入额位列前三,分别获净买入127.88亿港元、53.56亿港元、21.77亿港元。

 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,2020年至2024年,资本市场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.25亿港元、4543.96亿港元、3862.81亿港元、3188.42亿港元和8078.69亿港元。2025年春节后南向资金流入开始加速,呈现出规模大、速度快的现象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8月15日收盘,今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已超9389亿元,超过2024年全年,且创历史新高。年内南向资金出现净流入的交易日占比超八成。

  南向资金近期热衷购买哪些产品?从购买偏好来看,今年,南向资金偏好“哑铃型”配置:一端配置高股息资产,一端则是科技成长、可选消费板块。

  不过近期趋势已有一定变化。记者注意到,截至8月14日,近1个月来,南向资金在wind金融、wind信息技术、wind医疗保健板块的净买入金额分别为482.2亿港元、317.48亿港元、238.54亿港元,在wind可选消费板块则净卖出220.05亿港元。

  业内认为,这种“弃消费、追金融医疗”的操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,也一定程度上带动港股行情的变化。例如,今日虽然港股大盘下跌,但医药股、券商股走强,银诺医药-B(02591.HK)涨超200%,派格生物医药-B(02565.HK)涨超32%,基石药业-B(02616.HK)涨超24%,中国银河(06881.HK)涨超9%,中信证券(06030.HK)涨超7%。

  个股方面,截至8月14日,南向资金持仓腾讯控股(00700.HK)金额最高,达到5564亿港元;持仓中国移动(00941.HK)、建设银行(00939.HK)、工商银行(01398.HK)、小米集团-W(01810.HK)均超2000亿港元。

  南向资金为何加速流入?业内机构多认为与估值、资产荒等情况有关。

  华南一位基金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,最主要的原因是港股此前经历了较长的回调期,即便近一年来有所上涨,但仍处于估值洼地。此外,港股市场有许多国内稀缺的资产,如腾讯、美团、阿里这样大的平台公司。因此受到很多内地资金的关注。

  也有机构认为,南向资金加码流入港股实际上也是“资产荒”的体现。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称,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,推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。截至6月,中国M2高达330万亿元人民币,是GDP的2.4倍,不仅规模创历史新高,与GDP的差距也是历史新高,居民部门名义储蓄也在不断增加。但回报与成本倒挂的情况下,私人部门信用收缩仍在延续,经济未有全局修复,能提供新增长点或确定回报的资产较为有限。这一背景下,内地资金需要寻求有效配置机会,不论是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、还是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,港股都具有比较优势,进而吸引南向资金加速流入。

  能否争夺定价权?

  Wind数据显示,2024年南向资金合计买卖金额约为11.23万亿港元,占港股市场成交金额的34.64%。而在此之前,2021年至2023年,南向资金合计买卖金额占港股市场成交金额的比例在20%~30%之间,2017年至2020年,南向资金成交占比在10%~20%之间。

  南向资金能否跨过珠江,获取定价权?目前业内仍存在一定分歧。

  从港股存量持股结构来看,外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。国泰海通证券今年6月的一份研报显示,当前外资在港股的持股占比从2020年10月的75%降至2025年6月的61%,但持仓占比仍然较大。

  “在港股这样一个开放市场,两个因素决定了南向资金不可能有‘绝对定价权’。”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提出,第一是做空机制,2000年以来,港股市场卖空比例呈阶梯式抬升,在市场情绪波动较大时甚至一度超过20%,对于股价的短期走势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。但南向资金暂时还无法参与卖空。第二是南向资金无法参与定增和配售,加之港股的“闪电配售”机制,使得南向资金还面临短期内巨大的供给压力。

  不过,南向资金正在部分领域建立起显著的市场影响力。国泰海通研报显示,南向资金在泛消费、红利板块上的定价权正在提升,在食品零售、电信服务等领域的持仓占比超50%。

  中金公司研究显示,南向资金持股占比在30%以上个股基本以小盘股(市值在50亿港币以下)和红利股为主。2024年南向资金增持的前15大个股中高分红标的占比约为三分之二。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AH溢价上,AH两地上市的公司中绝大多数均为国企和传统板块,其中金融、能源、电信、公用事业等板块市值占比约80%,历史上每一次南向的大举流入往往对应着AH溢价的快速回落。

  记者注意到,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从6月2日的137.22点快速回落至8月15日的122.59点,创下2021年以来新低。

郑重声明:用户在财富号/股吧/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视频、音频、数据及图表)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请勿相信代客理财、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,远离非法证券活动。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、公众号、微博、微信及QQ等信息,谨防上当受骗!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: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21-61278686 举报邮箱:jubao@eastmoney.com
沪ICP证:沪B2-20070217 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5006054号-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: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:4000300059/952500